健康知识|哪些人不能奔丧,生病的人可以去奔丧吗


哪些亲戚过世要去奔丧 生老病死 , 是人之常情 , 自然现象! , , 参加葬礼是礼节 , 一切人等 , 都可以参加!
如果是至亲的人去世 , 恐怕 , 不会提这个问题!?
奔丧要注意什么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(乡里乡亲之间)
送终
生离死别”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 。 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 , 大都是情依依、意连连 , 思念儿女 , 牵挂亲人 。 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 , 不离左右 , 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 , 催其速返 。 儿女在接到此类电、信之后 , 都是归心似箭 , 日夜兼程 , 望乡哭奔 , 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 。 一时见不上 , 不但老人不会瞑目 , 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 , 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 。 有时说来也巧 , 一旦儿女进门 , 老人就“撒手归天”一了 。 因此 , 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 , 叫做“送终” 。 在这个时候 , 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 , 如“掌柜的”谁当、事业的继承、则产的处理、账债的往来、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 , 俗叫“托家事” 。 对老人临终遗言 , 子女要一一应允 , 让老人放心 , 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 。 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 , 俗以为这是难得的“善终” 。 老人病危 , 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 , 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。
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 , 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;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 , 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 , 万一病故 , 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 。 不然 , 人亡之后 , 突然去请他们督丧 , 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 。 如果 , 再和舅家、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 , 往往是请而不到 , 这时 , 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 , 叩头回话 , 求得同情和谅解 。 舅家、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 。 因为 , 当地风俗是和舅家、娘家人闹了别扭 , 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。
穿衣
死者临终时 , 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(男)、梳头(女)、盥洗、整容 。 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(俗称“老衣”)穿上 , 一则死后不好穿;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 , 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 , 到了阴间还是无衣 。 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 。 当地习俗 , 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 , 取“功德润泽”后人之意 。 寿衣袖子讲长 , 要能遮住手梢 , 忌讳袖短露手 。 否则 , 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 , 伸手讨饭 。 在寿衣件数上 , 要穿单不穿双 , 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;在寿衣布料上 , 要穿平纹布 , 忌穿斜纹布 , 怕有一个“邪”字 , 后辈人搞邪门歪道;特别忌穿皮革 , 因为皮子是畜皮 , 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;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 , 因为缎子和“断子”谐音 , 不吉利;寿衣不能用纽子 , 只能用布带 , 因为纽子和“扭子”谐音 , 怕后代出“逆子” 。 寿衣要两头见棉 , 即有棉衣、棉裤 , 冬夏如此 , 取“以棉(眠)为安”之意 。 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 , 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。 子女先父母而亡者 , 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 , 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 。 除了公务人员之外 , 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 , 多数仍沿袭清朝、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 , 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。
人刚咽气 , 赶紧要把预备好的“噙口钱”放人口内 , “噙口钱”也叫“口实” , 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 , 穿上红线 , 放人死者口内后 , 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 , 防止溜入腹内 , 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。
关于往死者嘴里放“噙口钱”的事 , 民间有三种说法 。 一是把钱称为“宝” , 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“口中含宝” , 寓吉祥之意;二是说人辛劳一生 , 不管贻留多少 , “噙口钱”是最后带走的“落头”;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“鬼” , “鬼”还要投胎再脱生 , 再变成人 , 有了“噙口钱” , 来世不受穷 。 有的在人死之后 , 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 , 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 , 不挨饿 , 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。

推荐阅读